2025/3/17 9:44:5820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作出全面部署,我们要不折不扣抓好落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作用,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阐明了科技对于国家民族的巨大作用;强调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指明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阐明了科技发展的目标路径;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指明了科技创新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重要论述,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体系,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2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3.61万亿元,投入强度从1.97%提升到2.68%,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上升到2024年第11位,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在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我国始终把改革作为重要法宝,不断深化对科技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健全和完善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体系。
全面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我国科技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科技体制改革始终牢牢把握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推动科技体制自我完善发展,针对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不断深化改革。2023年,党中央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重组科学技术部,对科技领导和管理体制进行系统性重构、整体性重塑,加强科技工作在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的统筹,进一步强化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提升科技治理效能。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通过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机制,改革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形成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五大计划构成的科技计划体系,强化科技自主发展,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等领域取得长足进步。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
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建立“以需求定任务、以任务定经费”的重大科技项目资助机制,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等新型组织模式。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依靠科技创新解决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在5G通信、北斗导航、大飞机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激发成果转化动力。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开拓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渠道。加大和扩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力度和范围,完善科技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格局。
深化构筑人才优势。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一方面不断深化人才评价制度改革,优化创新环境,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着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引进使用的配套保障政策。深化院士制度改革,推进科技人才评价、科技奖励和人才激励改革,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推动人才高地建设。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居世界首位。
加快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区域科技创新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总的来看,全国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总体架构基本形成,科创中心和创新高地引领带动作用持续增强,央地协同全国“一盘棋”格局加速形成。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南京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位,布局建设成渝、武汉、西安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
积极推动科技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政府和民间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加大开放创新力度,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署118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召开“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发起并积极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牵头启动实施“深时数字地球”“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使我国日益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重要一极。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大国战略博弈,面对建设科技强国历史使命,必须着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速建设科技强国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我国科技创新正处于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进一步强化科技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的统筹,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定位和布局,完善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支持有能力的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促进科技与教育、人才良性循环。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减负,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效能。
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环境。面对复杂国际环境,要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急需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要坚定不移秉持对外开放原则,加强制度型开放,积极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等平台作用,持续深化政府间科技合作,拓展民间交流渠道,加强国际科技政策的沟通与合作,构建良好的开放创新环境。
(作者单位:科学技术部)